培黎机械工程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学科优势突出,成为工科专业发展的典范。专业2011年获批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甘肃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获批“材料与化工”硕士点,2025年5月确定为学校品牌专业。



传承路易・艾黎精神,恪守“手脑并用,创造分析”校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融入AI赋能的新质生产力创新体系,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精工铸基(扎实技能)+智焊融合(智能技术)+产教淬炼(实战对接)+赛证双驱(证赛赋能)”四位一体专业特色。
依托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甘肃省焊接技术与焊接质量评价工程研究中心及2个省级教学团队,服务甘肃“强工业”战略与“技能甘肃”建设,为新型智能装备、建筑、石油化工等领域培育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
一、学科交叉破界:构建复合型知识体系,培育跨界创新能力
紧扣 “新工科” 建设要求,打造交叉培养体系。以“专创融合、产教协同、课证融通、思政铸魂” 四位一体为育人框架。课程体系构建坚持 “思政引领、基础筑牢、专业深耕、前沿融通” 原则,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矩阵,全方位支撑复合型能力培养。
1. 思政课程引领,树立道德标杆:依托省级教学名师领衔团队与校级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实现“名师引路+思政浸润”双驱动,《焊接方法与设备》获批校级思政示范课程,《工程力学》培育“凝心炼才、焊器报国”专业特质,全面助力学生发展;《教研结合、专创融合、课程思政、课证融通—新工科视角下焊接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凸显专业培养特色,全方位铆钉学生价值塑造。


2.基础课程夯实核心底座:以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工程力学》为代表,联动《材料科学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核心基础课,搭建跨专业知识应用的理论框架,筑牢工科人才的底层知识逻辑。


3.专业课程深耕核心能力:以甘肃省一流本科课程《焊接检验与质量控制》为标杆,覆盖多元技术,对接国际国内双重标准。该课程于2025年再次获批校级产教融合智慧课程。
4. 前沿模块拓宽知识边界:将焊接机器人编程与运维等前沿内容,模块化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同时开设《智能制造概论》等交叉课程,打破传统工科 “技术单点突破” 的培养模式,推动学生复合型知识结构。
二、手脑并用:搭建三维实践平台,进阶式强化实践能力
依托甘肃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整合教育资源、实训资源与产业资源,形成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生态。
以“访企拓岗”为抓手,全面推进“供需对接就业育人”计划,与华中数控、吉利汽车集团、银川共享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兰州兰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兰洛炼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27家区域重点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实现实战对接。


三、竞赛驱动成长:“赛事-认证-就业”联动,提升培养质量与就业竞争力
学科竞赛硕果累累:近年来,累计获“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优秀指导教师2项,三等奖5项;获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三等奖1项;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甘肃省分赛银奖2项,三等奖2项;荣获全国大学生第十四届金相大赛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三等奖3项;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1项;获“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2项;获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三等奖1项,省级竞赛获奖共30余项。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育人成果丰硕
重构四阶课程链:以OBE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打造“通识启蒙—专业融入—实践强化—双创升华”四阶课程链,推动“理论—实践—创新”深度融合。
近两年,教师团队获批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项,获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获批校级立项规划教材2部,出版专著1部;基于新工科理念,发表教育教学论文4篇。
育人成果显著: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赛证赋能”实现“1+X”证书全覆盖。赛事—项目—专利—企业”全链条育人模式已在落地生根,近两年,学生申请专利3项,发表论文2篇,展现了育人新成果。



高质量就业提升: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连续三年位居学校工科专业前3位,毕业生入职石油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核心领域,服务重点企业,从事焊接工艺研发、质量检测等技术岗位,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4%。
结语:以匠心铸品牌,以创新育英才
从省级特色专业的奠基,到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提质,再到 “材料与化工” 硕士点的重大突破,兰州城市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始终以“手脑并用、创造分析”校训为立专业之本、发展之魂,以服务甘肃“强工业”行动为责,构建起“四位一体”培养特色与“三维实践”育人体系。
未来,专业将持续深化“智慧+交叉+实践+竞赛”融合发展路径,以硕士点建设为新起点,推动教学改革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为打造区域工科教育标杆、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