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意象丝路 文心一瓣 墨润校园——著名作家叶舟携《丝绸之路的文学表达》走进兰州城市学院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

1024日,一场浸润敦煌文脉与丝路诗意的文学盛宴在 兰州城市学院温情启幕。鲁迅文学奖得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兼省作协主席叶舟,以《丝绸之路的文学表达》为题开坛授课,带领师生穿越千年风沙,解锁文学与丝路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为校园播撒下传承文化的“文学种子”。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方忠义主持讲座,文史学院、大学生通讯社师生130余人参加活动。

讲座伊始,文博会期间全网热播的 MV《敦煌颂》率先点燃现场氛围。旋律漫过月牙泉的粼粼波光,画面掠过莫高窟的飞天花雨,动人的声画交织仿佛一把“时光密钥”,让师生沉浸式置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盛景,直观感受敦煌的神秘与壮美。

随后,学生代表带来的诗歌朗诵更添文学温度——《月光照耀甘肃省》节选里的清辉流转,《怀想》中的深沉情思,让在场师生触摸到文字的力量。两首诗作与《敦煌颂》词作皆出自叶舟老师,难得的“笔墨缘分”,为这场丝路文学之约拉开序幕。

叶舟的讲座以“表达、文学、丝绸之路”为核心关键词,层层递进展开深度分享。谈及“表达”,他以两则生活切片为引——孩子凝视雷雨的童真视角、日常习惯里藏着的意外转折,生动揭示叙事的关键:既要精准捕捉细节,又需用反转张力牵动情绪,更不能脱离对人性的深层观照;论及“文学”,他援引国学大师钱穆“文学关乎时代兴衰”的观点,承接刘文典“文学需观听世间声音”的界定,强调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底色,并借白鹿原樱桃传递温情的故事,将文学直击人心的力量具象化,让抽象的“艺术底色”有了温度;阐释“丝绸之路”时,他厘清概念起源,剖析其历史意义,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唤醒民族精气神的时代价值,让丝绸之路的厚重内涵在文学表达中愈发鲜活。

叶舟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对丝路文化、敦煌气象的深刻理解,让历史叙事与当代文学表达自然交融。他的讲解褪去学术艰涩,尽是鲜活细节与赤诚思考,台下师生仿佛手攥“文字驼铃”,循着字句穿越古今,再次深切感知到丝路文化在文学滋养下的蓬勃生命力与澎湃感染力。

“作品与人生”互动对话环节成为师生与文学名家深度交流的桥梁。从“精神意向的塑造和呈现”到“敦煌文化如何融入当代青年表达”,再到“敦煌文化在现代媒体中的传播”,师生们畅所欲言,叶舟则以细致恳切的解答,既解锁了文学创作的密码,也深化了大家对敦煌文化传承的思考,现场不时响起共鸣掌声。最令人动容的环节,当属“文学种子”传递——叶舟现场为兰城院学子签名赠书,将浸润墨香的著作和殷切希望递到学生代表手中,定格下“文脉相续”的温暖瞬间。

“文学的丝路从无止境。”当讲座落幕时,师生们仍意犹未尽。此次叶舟的校园之行,不仅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高品质的文学盛宴,更以敦煌为锚点、以丝路为脉络,在校园里播下了传承文化、热爱文学的种子。“听完讲座,我更想去读《敦煌本纪》,去亲身感受丝路的魅力。”一位学生的感慨,道出了众多参与者的心声。相信未来,这份因讲座而起的文化热忱,或将在校园里生根发芽,让丝路文脉在青年一代的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

此次专题讲座的成功举办为兰州城市学院丝路文化育人基地建设项目和学校高质量发展之“校园文化浸润”工程注入鲜活动能,学校将持续以打造高水平学术交流阵地为目标,整合科研力量、联动文化名家资源,持续策划系列活动。让青年学子在文学艺术的浸润中深化对丝路文化的认知,在实践探索中传承丝路精神。这一举措,既是基地践行“以文化人、以文铸魂”育人理念的特色实践,更让校园成为丝路文化研究与传承的重要学术阵地,为学校培育具有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青年人才筑牢根基。

撰稿:闫嘉晢 审核:宋子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