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学校培黎石油工程学院邓育轩副教授在中科院一区期刊《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超声化学)》上发表题为:《Cavitation-driven bubble evolution and load mechanisms in particle-wall multiphase interactions(颗粒-壁面多相流中空化气泡演化及载荷机理)》的论文,利用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揭示了空化气泡在颗粒和壁面之间塌陷时的独特演化机制。

研究发现,空化气泡与颗粒、壁面间的相互作用会引发复杂且影响显著的物理现象:当空化气泡在固体颗粒附近塌陷时,会产生强烈的水射流冲击,宛如“液体长矛”。研究表明,这一过程能产生高达40 MPa的单峰压力,这种强大的冲击力足以对固体颗粒造成明显影响。若空化气泡的塌陷过程受到壁面限制,情况则更为复杂。此时,气泡塌陷会先产生主冲击,随后伴随微射流形成二次冲击,压力曲线呈现双峰特征,其中二次峰值接近20 MPa。这意味着能量被集中释放于颗粒和壁面之间,使冲击效应更为持久。颗粒的运动状态也会显著影响空化气泡的塌陷行为。当颗粒下沉速度足够高时,会直接“穿透”空化气泡,导致塌陷能量以声辐射的形式释放。这一过程削弱了高速水射流对壁面的破坏作用,使空化气泡不再形成典型的喷射,而是转变为复杂的振荡过程。相反,在颗粒下沉速度较低时,颗粒与空化气泡之间的液膜形成会被延迟,能量耗散随之减弱。这使得气泡塌陷的能量能够保持更长时间,从而对颗粒和壁面产生持续的作用。这种“微爆炸”现象虽然会引发材料表面的侵蚀损伤,但在超声清洗、声化学反应以及能源利用等领域中,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此项工作得到了教育部流体及动力机械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LTDL2020-005)、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22YF7GA129)、兰州城市学院学科建设基金等资助。
撰稿:鲁彩苹 审核:国洪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