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动态 >> 正文
喜迎二十大•城院这十年|学科建设工作篇——聚焦城市特色 打造学科高地
发布时间:2022-10-13 15:22:45 作者:研究生处

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基本单元,是高校承载大学功能的基本载体,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凝练学科特色、优化学科结构、夯实申硕基础条件,重点领域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突破。

不断开拓创新 多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十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建设,研究生处成立,《兰州城市学院重点(扶持)学科遴选与建设管理办法》、《兰州城市学院重点(扶持)应用学科遴选与建设管理办法》等印发实施,为学科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学校积极对接国家和甘肃省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拓展更新学科专业领域,学科门类逐渐扩展,目前已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涉及60个专业。学校围绕学科特色,整合办学力量,按照学科类别调整成立18个二级学院。

凝练学科特色 着力构建三大学科集群

学校积极对接国家和甘肃省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城市特色,聚焦西北、民族、地方三大方向,凝练形成城市类、教育类、工程类三大学科集群。城市类学科突出城市服务功能,做好“城市”文章,围绕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城市服务形成城市类学科集群,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和鲜明的大学辨识度。教育类学科突出教师教育优势,做好“教育”文章,把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做精做优做成标杆。工程类学科突出工程技术特色,做好“工科”文章,熔铸培黎品牌,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新技术和特色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把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等学科擦新擦亮。

优化学科结构 学科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学校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2017年起投入建设经费1000余万元,分别启动并完成16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和4个校级重点(扶持)应用学科建设,产出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引进或培养博士43名,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18项,申请省部级科研项目7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88篇,出版专著28部,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1项,申请发明专利33项,被省部级政府部门采纳研究报告1项,新增省级科研平台4个,主办省级以上学术会议18项。2019年,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育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五个学科获批省级重点学科;学校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智慧城市、翻译等学科领域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初见成效,简牍学、方言学、矿区生态修复、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学科领域特色优势逐渐凸显。

坚持目标导向 全力保障硕士点申报

2015年11月学校召开第一届学科与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工作会议以来,我校围绕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申报工作,大力开展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截至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人数达到202人,专任教师中博士、硕士比例分别达到25%、84%以上,师均年科研经费、生均培养经费分别达到6万元、3万元以上,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相关学科领域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团队10个、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获省部级以上课程和专业52个、出版优秀教材24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9项、发表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论文150篇以上、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0项以上,大部分指标远超国家标准。教育硕士、资源与环境、材料与化工三个申硕学科持续开展学科基础能力建设,制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与17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协议、聘任30余名行业导师,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同时,学校加强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与甘肃农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省内外研究生培养高校加强合作,40余名教师参与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学校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国家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战略为契机,积极对接国家和甘肃省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城市类、教育类、工程类三大学科集群,厚植学科文化,优化学科布局,扎实开展学科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中的功能,为建设城市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有力支撑,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上一条:喜迎二十大•城院这十年|学生工作篇——引领成长为学生导航 倾注爱心为学生成长
下一条:喜迎二十大•城院这十年|科学研究工作篇——凝心聚力促发展 多点突破铸实力




Copyrights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兰州城市学院   陇ICP备15000834号-1

校本部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邮编:730070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